李屹、范迪安、徐里等与李象群、曾成钢、吕品昌、杨奇瑞等主创团队以及企业制作团队在一起
6月18日,雍容大气、气势磅礴、独具一格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亮相,成为祖国大地上又一座标志性建筑、首都北京又一座红色地标。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一组雕塑引人关注。大型党旗雕塑《旗帜》深刻反映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大型圆雕讲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主题雕塑恢宏庄严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成为党史展览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形象。在党史展览馆四层展厅,“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正在展出,成为党史展览馆展示的重要内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并发表重要讲话,令我们深受鼓舞。”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落成开馆,历时三年的“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和“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完美收官,恢宏壮观的大型雕塑矗立在党史展览馆广场,精湛多彩的丹青画卷展示在党史展览馆专设的展厅,还有不少美术作品融入党史陈列展览,这是以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反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为党史展览馆增添光彩,这是中国美术家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艺术厚礼,也是中国美术在新时代发展的厚重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
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和“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于2018年6月开始具体组织实施,是新中国美术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创作人员最多的雕塑工程和美术创作工程。两个工程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亲自部署下,中宣部、中国文联发动组织、全程领导,中国美协作为两个工程的具体实施承担者,及时组建主创团队,组织美术家倾情投入,各美术单位都给予大力支持,在机制上予以保障。
“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具体协调组织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参与创作,五个专业厂家参与加工。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由中宣部、中国文联、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具体协调组织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美术机构、30多个省市区美协和军队系统的3000多名作者参与创作。
“以党史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和主题雕塑创作这两个工程,就是为党的100周年造像塑形、讴歌传诵的艺术工程,是政治意义、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都空前重要的创作工程。”范迪安表示,这两个工程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时代新高度,实现了中央领导为这两个工程提出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的目标要求。
回顾三年来的创作,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感慨,这是一个紧贴主题、彰显时代、充满艰辛、凝聚汗水的奋斗过程。
三年多来,两个工程创作人员心无旁骛谋大事,围绕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明确的230多个选题,开展敢啃硬骨头的艰辛创作。
“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在中央领导、中宣部的领导下,多次面对面与美术家一起逐项、逐事、逐人深度研商雕塑创作方案、选题内容、语言风格、尺寸材料等,围绕党的“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确立了《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座雕塑主题,同时为展现党旗高高飘扬,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的理念,确立了《旗帜》创作主题,并确定了政治工程、千年工程、精品工程创作目标要求。
在创作攻坚阶段,成立了以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为组长,20多名着名美术家和党史专家为成员的雕塑创作指导组,加强面对面指导和解决创作具体难题的力度。
“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开展以来,各级领导与主创团队、党史专家先后召开30多次论证会议、选题会议、审稿会议和调研会议,对五组雕塑主题276个人物,近百个历史事件深化创作进行论证审核,后期对每组雕塑的整体形态、每个局部、每个事件、每个人物、肌理语言进行拉网式审稿,总计提出近万条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四所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馆集中精兵强将先后组织了30多次大小稿的修改和完善。
据初步统计,两个工程中全程参与的创作人员从3000多人最后遴选出450多人,加工的人员617人,中国文联办公厅、中国美协参与常态组织和保障人员12人。其中大部分主创人员放弃三年节假日的休息,200多人坚持带病工作。
徐里感言,这两年来大家冒着酷暑严寒,顶着疫情肆虐的危险,在夏天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的工棚搞创作,在冬季零下20多摄氏度的雕塑车间深加工。创作指导组在极其简陋的旧厂房陪着创作人员和工人们吃盒饭。疫情期间,有些雕塑工程进去以后出不来,很多人是在工棚里过春节,和工人打成一片。创作指导组陪着大家在各地工厂,把指挥的“中军帐”直接开设到创作前沿第一线。
在最后阶段,作品运输有377车次进入到北京。其中“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的五组雕塑共276个人物,538块汉白玉组成,每组重600吨左右,如何运输、如何吊装、运输途中如何保障安全,方方面面都要周全考虑。“细节太多,沟通太多。付出的汗水是看不到的,但非常光荣。”徐里说。
正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前后左右、各个方面的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和“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最终克服诸多困难,得以顺利完成。
此外,十八大以来,中国美协组织了一系列主题美术创作,为本次两个工程的创作打下了一定基础:2011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行梳理,填补了空白,创作过程中有众多历史专家、考古专家、服装史学专家等一起努力,不仅留下了美术经典,也留下了历史图像;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建军9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节点开展主题创作和展览;十九大召开时举行“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楷模的美术作品;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举办了“真理的力量”主题展览;2020年组织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徐里表示,这些创作很多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些作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直面传承与发展、“高原”和“高峰”等问题,在创作过程中,长久以来西化的负面影响受到遏制,去思想化、虚无主义、自由主义、市场化、娱乐化、低俗化等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带出了队伍,校正了创作方向。
展现百年征程精神追求
中国美术有着充实之谓美的美学传统,2000多年前《画论》就有这种追求。20世纪以来,老一辈中国美术家都在憧憬创作出大画,新中国成立为创作革命历史画产生了一批大画,大画重在表达深刻历史感和思想关切,也是大容量的作品。
两个工程的美术创作从外部为当代美术家提供了实现大画、大雕塑的条件保障。但是如何能够实现重大主题的宏大叙事?范迪安提出,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是这次创作中要解决的新问题:“视域宽广、场景宏阔、人物众多,这种大尺寸甚至超大尺寸的创作,固然可以引发我们充沛的感情,让人拥有激情甚至兴奋,但是对于创作者的总体驾驭能力、深入刻画能力又是严峻挑战。”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工程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和创作者们紧密进行学术交流,专家们深入各个创作现场给予细心指导。指导委员会中许多年长的有创作经验的前辈专家,掏着心窝子把历史经验和今天创作要解决的问题提示出来,既是艺术上的传与帮,更是为今天的创作团队鼓与呼。
两个工程的创作,突出思想内涵,着力塑造精神图谱。用丹青画卷全景式地表现党的光辉历史、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阔征程,是这两个创作工程的总要求,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定的新目标和新课题。
以“四个伟大”为主题的雕塑创作,用雕塑反映党史崭新课题,五个主创团队集中学术优势反复琢磨,反复易稿,最终形成了既整体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大型群雕形态,追求的是现实性、精神性和象征性的结合。
“从创作草图构思立意到创作过程反复深化,再到精心打磨优化完善,整个创作过程中大家学习党史,也提高了思想认识,同时不断深入生活,走进党史重要事件发生的各个现场,走进党史人物战斗、奉献的场所,从而提炼典型性、代表性、标志性和象征性的造型。 ”范迪安介绍。
在大量甚至海量的资料收集过程中,美术家重在反映我们党的历史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这些重要方面,不仅重在写形、写真,更重在传神铸魂,反映共产党党员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
“一句话,这两个工程着力表现的是党的精神图谱。”范迪安指出,“这两个工程,这么多作品,在形象塑造、色彩、色泽、笔触、笔意等方面都体现了视觉艺术语言的一种新的时代追求,在人物塑造、细节刻画、笔墨表现性上也体现了我们共同谋求的中国气派,达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度统一。”
在徐里看来,这些作品从材料上、制作上、造型水平技术上对过去有了很大超越。过去的老先生很了不起,但是今天的画家视野更开阔,运用的材料更丰富多样。比如主题雕塑创作团队站在前辈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获得创作新时代经典的能量,用一种新时代的表现手法,传达出民族化东方性的营造法式,与历史上其他类似的经典雕塑有所不同,实现了新时代的风格样式。
是圆满收官也是开启新路
两个工程的创作,给中国美术界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和实践平台。
工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才锻造的过程。“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热情,我们注重在两个工程创作实践中培养锻炼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也帮助一些单位较好解决了重大主题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徐里介绍,参与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工程的创作人员中有62%是“80后”甚至“85后”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有几十名年轻作者。他们边集训、边培养、边学习、边进步,不怕困难、不惧寒暑、不舍昼夜在“战争”中成长,将来就是国家重大主题创作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中国美协2020年专门成立了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把参与这两个工程创作、艺术影响力比较大的部分美术家吸纳为艺委会的委员,同时分别吸纳为各相关专业艺委会的委员。
两个工程在创作上圆满收官并不意味着所有任务全部结束了,还要着力把两个工程的重大价值意义说清楚,发挥好重大主题创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凝聚人心、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文艺功能作用。
“接下来我们还有更多工作,比如说对工程艺术创作的深度研究,尤其方法论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我们总结中国美术发展的经验非常重要,也要对工程草图、创作稿、创作素材图片做好收集保存,建档立档供后人研究。”范迪安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革命历史画有许多在国家博物馆库房里,有一些文献资料在国家博物馆或者一些文献单位,如中央美院档案室,今天的研究需要丰富的资料,今人也要为后人研究提供史料。
在两个工程组织实施中,美术家深刻认识到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赋予此次创作深刻的思想内涵。徐里表示,中国美协将以两个工程圆满收官为契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美术工作的重要论述,团结凝聚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潜心创作、德艺双馨,不断推出美术精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主题雕塑《旗帜》
主题雕塑《旗帜》
主创单位 中国美术馆
作品简介
雕塑《旗帜》,以深刻反映“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为主要内涵,通过塑造一面迎风招展、气势如虹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形象展示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雕塑整体造型庄重朴素,与环境和谐一体,红色的旗帜、绿色的植物、白色的汉白玉基座与台阶,三色相得益彰、相应成趣,做到了与中国共产党光荣的百年历史相契合,与朴实、厚重、崇高的美学精神相契合,与新时代精神相契合,与展馆环境、建筑相契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标志,象征着全体共产党员立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主创感言
吴为山:《旗帜》雕塑创作历经两年半,前后易稿16次,从初创到最终完成通过无数次研究、推敲、打磨达到完善。《旗帜》雕塑的整体造型庄重、朴素、概括简洁一目了然,蕴含着强力的精神指向,既是永远往前的党旗也是一座永恒的丰碑。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的党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旗帜》雕塑,这是一个形式创造过程,是一个用理念信念转化为视觉造型,并通过造型升华为崇高,进而坚定信仰的过程。因此调动一切艺术手法通过形态、体量、材质等要素表现这一宏大主题充分彰显艺术特色的关键。造型以强劲的刚性和和畅的美性相结合,外部以不锈钢板进行手工锻造,以微妙变化的浮面、全面、平面构成明快爽朗的体面,形成流畅且富有运力的线条,将起承转合跌荡回旋的机制和雕塑的块面、体积空间融合在一起,由于光面不同角度,使阳光照射后所产生的不同光影具有流动感,风展红旗如画,从而具有鲜明的造型变色度。
主题雕塑《信仰》
主题雕塑《信仰》
主创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简介
雕塑《信仰》展示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主体力量”“以什么样的信仰追求”不懈奋斗。雕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面四个板块构成;共表现人物71位,包括以革命先驱、早期共产党员、红军战士等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石油工人、农民、乡村医生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科学家、农村改革先行者等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公务员、博士、大学生、航天员等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物形象,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毅前行的豪迈气概和豪情壮志。构图上,雕塑的人势与山势相结合,形成峰峦叠嶂、巍峨挺拔、众志成城的意象,凸显信仰的崇高与坚定。材质上,汉白玉的使用使雕塑人物高尚伟大。既艺术地再现“宣誓”的场景,又栩栩如生地塑造个体形象,营造了神圣庄严的现场氛围。
主创感言
吕品昌:《信仰》以圆雕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了古典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艺术风格,以突出表现精神性、象征性、叙述性、当代性。整体人物宣誓动作的一致性和韵律感,形成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由于宣誓动作是有规定要求的,因此构图上容易动作过于单一、缺乏运动感。为做到既庄重静穆又灵动活泼,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加上一些动感强烈的形式动态,在尊重史实前提下,以大胆构思和处理来塑造集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和党员特性的艺术形象。参与创作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主题雕塑《信仰》,让我们对主题性创作涉及的历史和时代有了深度认识,如果不去挖掘历史、呼应时代,创作出的作品必然会流于肤浅的形式,无法真正打动人。此外,主题创作应该在尊重历史与现实前提下,充分发挥创作者鲜活个性,以避免成为缺乏个性和魅力的冷冰冰的形象工程,只有保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主题性雕塑才有鲜活的生命性。
主题雕塑《伟业》
主题雕塑《伟业》
主创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品简介
雕塑《伟业》形象展示我们党治国理政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胜利前进。雕塑主体强调“山”和“旗帜”的意象,底座以体块表现复兴之路的崎岖与光明。整个雕塑以“包产到户”为起点,由后向前分两个段落推进,反映了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雕塑前端正面人物形象是党员干部、大国工匠、农民、军人代表、知识分子、企业家和宇航员等。整个雕塑共塑造人物65位,涵盖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人物姿态以“奋力前行”和“挺拔站立”为主,通过人物和道具等元素的组合,形成局部场景,如“大学生村官” “扶贫攻坚” “援外维和” “建设绿水青山”等凸显新时代成就,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壮阔历史场景。
主创感言
曾成钢:《伟业》时间跨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品紧扣人民群众和现代性,最终表现的65位各行各业人物代表姿态是奋进向上的,表情是自信的。构图上雕塑引用了主题创作的宏大叙事和现实主义的古典雕刻传统,强调雕塑纪念性的特质,在此基础上,作品的人物造型采用了一种朴素厚重的艺术特点,强调艺术的形体感、分量感,突显“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的豪迈气概。《伟业》艺术语言上继承了传统,又找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表达方式,实现了从有到再有的超越过程。放大过程中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技术优化并代替了传统雕塑的技术流程,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艺术与技术融合赋能创新发展也是清华团队一直秉承的特色与优势。创作的三年中锻炼了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主力创作团队,这支队伍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疫情期间没有任何报酬情况下,雕塑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一直是这样通过重大项目的传与帮代代延续血脉,他们很好地接住了这根接力棒,这是中国雕塑的希望。
主题雕塑《攻坚》
主题雕塑《攻坚》
主创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作品简介
雕塑《攻坚》,以深刻反映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挑战、风险、阻力、矛盾而进行的具有各个历史时期特点的伟大斗争为主要内涵。雕塑由四面12个场景组成。正面以脱贫攻坚为核心意象,构成顶天立地的新时代攻坚群像。自正面开始分为开路先锋、高原蓝图、抢险救灾、石油会战、红旗天渠、搏风击浪六个部分;背面先后为铜墙铁壁、飞夺泸定桥、为了新中国、人民小车、极地科考、建设家园六个板块。作品共刻画人物67位,包括汉藏筑路工、扶贫攻坚现场指挥者、誓死保家卫国的战士、石油工作集体作业人员、肩扛木棍的红旗渠建设者、红军战士、南极科考队队员、老中青三代各族普通劳动者等形象。67位人物构成12个场景激情讴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主创感言
杨奇瑞:《攻坚》对应“四个伟大”当中的伟大斗争。这组作品有斗争性特点,所以我们最早用跃起式和前冲式的造型,表达刻画主题,使这个构图看起来很有内在的动力和能量,有着较强的视觉张力。在石雕加工阶段,需要发掘汉白玉石材的品格品质,激活石雕工匠的能量。大部分石雕工匠平时主要接触的是佛像、桥梁加工的建筑材料,写实技术较薄弱,所以我们研究了一些方法,首先是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大师的石雕艺术的技巧与方法,达到对泥塑雕塑准确还原的目的,做到细致入微,虚实有度,大朴不雕。在整体造型上,我们用写意的手法、工匠精准雕刻和机器雕塑多种方式并用,从而达到气运贯通、收放自如的石雕效果。最主要的是规避了匠气与俗套。
主题雕塑《追梦》
主题雕塑《追梦》
主创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作品简介
雕塑《追梦》,展示我们“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追逐梦想,鲜明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雕塑着力刻画了中华大家庭各民族载歌载舞、欢乐和谐、昂扬向上的宏大场面。以“团块结构”作为主体造型语言,73位人物形象融入主体之中,形成团结一致、阔步前行的恢宏阵势,塑造了农民、工人、新经济工作者、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和军人形象,56个民族的人物形象将生活场景、民族风情进行了诗意化的表现。雕塑采用群雕形式,以具象写实的人物群像为核心意象表现,以真实的人、善良的人、美丽的人为表现对象,艺术风格在写实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表现性,在现实主义中融入了浪漫的人文情怀,张弛有度、虚实相生,在充分表现精致细节的同时,又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姿态与神情,富有层次,气韵生动。
主创感言
李象群:《追梦》雕塑的创作完成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标志,是鲁美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放大阶段,由于疫情,沈阳多地进行了封闭,找不到适合的放大场地空间,迫于无奈我们搭建了一个简易厂房。沈阳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城市,所有的取暖设备都点燃起来也覆盖不住场地的寒冷,我们抓着又湿又凉的雕塑泥没有却步。到了夏季,场地气温直线上升,现场最多有几十人同时工作,最高温度能达到40多摄氏度,中宣部的领导、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领导来指导创作时也是汗流浃背。我们创作的56个民族,14个职业代表形象和4个儿童形象,一共73个人物。大部分模特都是由学生、朋友及教师或自己担当的角色,这些角色是现实生活中最鲜活、最善良、最美丽的人物形象,创作团队精心考查民族文献、购买民族服饰,没有模特的时候还男扮女装,悉心揣摩人物形象,体会特定时期人的思想情感,捕捉历史的“真实”,体现时代特征,并且带着崇敬和敬畏的心投入创作,为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精品佳作,为史增辉。